新闻资讯 频道

港史钩沉 │ 广州港从这里走来


广州地处南海之滨、珠江之畔,海运、河运条件优越。在中国海上交通发展史上,广州一直是中国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2000多年来,广州通过南海航路连接各大洋的港口,与世界各地展开了经久不衰的商品贸易和友好交往,成为联结东西方“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港口。

作为长盛不衰的贸易大港,广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海上门户。因水而生,依水而兴,港城互动,向海图强,一直是广州城市发展历史的一条主线。历代港口、码头的布局也是顺势而为,围绕着江河水系、水陆变迁而随之变化。同时,在这过程中也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发展。那么,可能大家会问广州港是从哪里来的?最初的样子是怎样的?

广州港位于于北纬2323”06’,东经113”14’,地处珠江三角洲北边边缘,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集之处。而清代《顺德县志》记载,远古时,“五岭以南,皆为大海”。据史料记载,在中原人还没进入岭南之前,今天的珠江三角洲所在之地,是一片较浅的开阔海湾,今日广州之所在,当时被称为“南海”。放眼望去,就是烟波浩渺的大海,一些岛屿点缀其间。1937年,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吴尚时在广州市郊七星岗发现了古海岸遗址,海蚀地貌保存完整。据考证,该遗址距今约6000年。在地壳运动自然力的作用下,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海岸在潮水长年累月的冲刷下,会堆积形成沙堤。七星岗附近的松岗、赤岗、鹭江等处,就横亘着一道道这样的沙堤。如今这些地方已是闹市区,大家大概不会想到,你们脚下的土地,曾是巨浪拍打的海岸。


image.png


6000多年前,东、西、北三江的输沙不断在海湾上淤浅,形成了一个东西走向的溺谷湾,就是海边的河谷或山谷被海水淹没后,形成的像漏斗一样的狭长三角湾。当这个东西走向的广州溺谷湾形成时,广州港就在溺谷湾的湾头河口区。当时的海潮由伶仃洋汹涌而来,滔滔海浪可以直拍今越秀山南麓。正是“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沧海变桑田”。时光荏苒,随着海潮渐退,海岸线南移,珠江的轮廓,逐渐呈现在古广州城下,广州港是溺谷湾变化而来。

广州最早的古城,据说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南武旧城,位于今中山四路附近的高地上。越国灭吴后,修复了南武城。战国时期,南海人再增筑南武城,又称“五羊城”。到了秦代,大将任嚣入治番禺,在南武城旁加建一小城,史称“任嚣城”。秦末汉初,南越王赵佗扩建南武城和任嚣城,称为“越城”,又称“番禺城”。据史料记载,秦末“任嚣城”毗邻珠江北岸。当时的珠江北岸大致在今天西湖路一线南侧,珠江南岸大约在今天市二宫北面,珠江宽约2020米。南越国覆灭后,“越城”被焚毁,东汉末年,步骘被任命为交州刺史。他来到番禺,重修“越城”。3年后,孙权分合浦以北为广州,广州之名由此而来。秦汉之交,广州港市开始形成,对外贸易开始出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州日益成为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image.png


从广州向南出海,在水道的最狭窄处有个叫虎门的地方,“门在广州南,大小虎两山相束,一石峰当中,下有一长石为门限。潮汐之所出入,东西二洋之所往来,以此为咽喉焉”清代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曾这样描述。虎门以南的水域称伶仃洋;虎门以北的水域称狮子洋。海舶从伶仃洋通过狭窄的虎门之后,即进入水面宽阔的狮子洋。因有海湾周围陆地的屏蔽,狮子洋自然形成良好的港口条件。因此,成为历代广州外港码头分布之地,从史上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晋代扶胥港到宋元兴起的琶洲港再到明清时期的黄埔港。但随着狮子洋围垦和淤积的加速,以及海船吨位的增大,外港码头的位置不断南移,向虎门靠近,今天的南沙港码头已移至虎门之外。


image.png


从先秦时期到今天,在两千多年的海风吹拂下,珠江三角洲从无到有,广州港也历经了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但即使广州附近海岸线以及西江、北江等干支流交汇广州的路线在不断变迁,三江汇流在广州东面(今黄埔一带)入海的总体格局还是基本保持不变。西江、北江流经广州,通过珠江前后航道汇流入海。这种江海交汇的优势使历史上的广州在珠江航道上自然形成多个内港码头,如秦汉以来的兰湖码头、泥城码头、坡山码头、西来初地码头,唐代的光塔码头、戙船澳码头,以及宋元明清的西澳、东澳、蚬子步码头、天字码头、十三行码头等。这些内港码头与城区紧密依存,蕃商云集,自然形成繁荣的商贸区,与狮子洋上的外港码头功能各异,同担责任,共同组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广州港。

一直以来,珠江是我国优良的航道,河流的含沙量较少。而广州距离三江的主要出海口又稍远,输送到此地的泥沙较少,故能在长时期内维持一定的水深。数千年来,使广州港都具备了河港、海港兼有的功能,这也是广州港能够千年不衰的地缘优势。

(图文整理 | 《广州港史》编辑部  编辑 | 小雨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遇侵权,请联系我们。)


| 新闻,阅读航运时事动态 |